38至68平方米的鋁殼小屋被安置于山林深處,向自然滲透。耐候的鋁制外殼可以經受惡劣的自然氣候的侵蝕,堅實的鋁制外殼與周圍的環(huán)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空間的大小是以人的基本尺度來定義的,建筑的墻面和屋頂都觸手可及,這種微小的尺度讓人時刻感受到建筑處于自然之中。
這種接近于野營帳篷的空間體驗,希望讓人時刻感受到自然就近在咫尺,只是隔了一層外墻的厚度。
每個小屋中都保留了一棵場地原生的樹木,樹木所占據的空間成了屋中院,透過玻璃時刻與室內生活相伴,是自然向建筑的反向滲透,也為室內衛(wèi)生間提供了具有私密性的風景。
室內空間被設計成不同的標高,不同的生活內容不是用隔間墻來定義的,而是由高度來區(qū)隔不同的功能,保持了相對獨立性,也創(chuàng)造了空間的豐富變化,這種變化也同時反映到建筑的外部形體,以此來適應山地的坡形的不同。
內部每個標高的空間,都有相應的落地玻璃立面,錐形的頂部設置了可以看向天空和樹冠的天窗,形成了分別朝不同方向看風景的組合,同時將外部的景觀投射到整個空間內部,令外部的風景成為建筑的主要元素,形成空間特有的張力,這一切都是為了居于室內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對自然的更多感知。
作為一個療愈場所,最大的價值在于如何融入自然,與自然相伴,讓前來此地的人們重新感受自然,回歸內心的平靜,感受到自由與自在。